武 汉 大 学
报
考
指
南
2009年
目 录
一、武汉大学欢迎您!
二、为什么选择武汉大学?——报考武汉大学的N个理由
三、怎样被武汉大学选择?——进入武汉大学的渠道
四、帮助您进入武汉大学——武汉大学2009年招生政策与录取规则解读
五、在武汉大学,您将拥有:
●传道解惑,名师荟萃——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风采
●倚重“五学”,倡导“三创”——武汉大学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特色
●素质教育,丰富生活——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生活
●立足珞珈,走向世界——武汉大学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简介
●奖掖才俊,揄扬人善——本科奖学金举要
●永不抛弃,决不放弃——武汉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举措
●求知成才,助您腾飞——武汉大学本科生就业指导及就业情况
六、您将加入的学科专业——武汉大学本科招生专业、院系联系方式一览表
七、我们欢迎您!——武汉大学院系风采
八、附录:
1.武汉大学近三年在各省录取分数统计表
2.武汉大学2008年各专业在湖北省录取分数统计表
3.武汉大学2009年招生来源计划表
4.武汉大学校园开放日
5.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及各省级招办网址
6.提高警惕 预防招生诈骗
7.问卷调查表
一、武汉大学欢迎您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
武汉大学是一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旺盛创新能力的高等学府。一百多年来,无数先贤站在时代前沿,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以弘扬学术和培育英才为宗旨,自觉肩负起引领社会的历史使命;一代代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实践铸就了学校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传统、优秀的学术传承和优美的校园风光。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三创”教育,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已成为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生源。武汉大学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工作,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高考、自主选拔、保送、单独招生、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等多种形式,放眼四海、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促进“三创”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美丽的珞珈山欢迎你,企盼你在这里展示才干,放飞梦想!
孔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我们衷心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衷心希望大家做一个仁者,懂得珍惜,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成功,甚至感谢挫折;做一个智者,珍爱人生,珍爱健康,保持身心和谐与自我完善,努力承担起报效祖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做一个勇者,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畏艰辛、坚韧不拔,敢于超越,追求卓越!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武汉大学古朴的校门上有着四柱八棱,她象征着欢迎四面八方的朋友,也代表着武大人广纳英才的博大胸怀。静静地,她在这里等待——武汉大学永远欢迎你!
二、为什么选择武汉大学?
——报考武汉大学的N个理由
近年来,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优秀考生报考武汉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就读内地高校也首选武汉大学。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众多优秀考生?武汉大学的魅力何在?下面是众多优秀考生选择武汉大学的几个理由:
其一,武汉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坐落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洋务运动的试验区,辛亥革命的首义城,我国中部最具辐射力的大都市。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迄今已有116年的历史。翻开中国近现代各类史册,一串串闪亮的名字都与武汉大学血肉相连。
其二,武汉大学是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百余年的建设发展,奠定了武汉大学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卓著的学术声望,无论是办学规模、水平,还是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武汉大学都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武汉大学历经数次拆分与整合,孕育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2000年,四校合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武汉大学学科建设跨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学校的法学、哲学、新闻学、图书馆学、情报与档案管理、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生命科学、水利水电、测绘、遥感、口腔医学等诸多学科全国领先且具有国际影响。
其三,武汉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在多次“中国十大最美丽校园”评选中均名列第一。学校濒临东湖水,环拥珞珈山。凭窗远眺,碧波万顷,满目苍翠。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气势恢宏,布局精巧,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郭沫若、苏雪林等文化名人曾深情赞叹武大校园之美。武大校友、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说:“这样的地方,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风景,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颜色和味道”, “我觉得大学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让一个学生如何拥有一段精彩生活的回忆;而说起大学,是听几个大学生讲他们的大学故事,独特的环境、人、故事,这才具有审美的价值。”
其四,武汉大学是中国最具开放办学意识的大学之一。在中外合作交流方面起步早且范围广,学校与世界上40个国家和地区的321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每年都有1500名左右在校生赴国外、境外高校学习和交流。据了解,武大留法学生人数居全国高校第一,留美学生人数居全国高校第三。武大的数理金融试验班、生物学基地班、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等专业的学生留学欧美名校人数之多、比例之大令人瞩目。
其五,武汉大学是最具创新精神、创造活力的大学之一。在中国首创分科教育;在中国率先实行学分制、导师制、插班生制、主辅修制、转专业制、弹性学制、双学位制等,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环境法研究所;武大人第一个倡议恢复高考制度;首设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开中国法律援助之先河;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安全计算机;绘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南极内陆地形图;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抗SARS多肽药物;在全国高校中最先建立了规范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等。这种精神在武大学子身上得到体现和延续: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的总设计师欧阳予,中国第一位研制出人机对话的陈永明,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总负责人张效祥,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创始人王光祖、于鸿昌,中国第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者张家伟、魏开煜,中国第一个“光纤通讯产业”的创始人萧春华,中国期货业创始人田源,中国最早最大的民营保险业创办人陈东升等人都曾是武大学子。
其六,武汉大学是人才培养质量最优良的大学之一。早在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确认:武大文、理学毕业生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的,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也就是说,世界顶尖大学认可武汉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百余年的办学实践,武汉大学已培养出30多万名高级人才,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武汉大学”是海内外人才市场上的知名品牌,校友遍及世界各地。武大学子不仅就业面广、人脉旺盛,而且具有思维活跃、基础扎实、做事踏实、素质较高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武汉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3%左右,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有近50%的本科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或者出国留学。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百余年来,不平凡的办学经历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使武汉大学名播中外,声誉日隆;也使武汉大学对国内外学子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吸引力,成为青年才俊向往的地方。“走进珞珈山,走进我的大学”,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三、怎样被武汉大学选择?
——进入武汉大学的渠道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进入武汉大学的渠道也远不止一条。武汉大学欢迎所有的优秀学生,只要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充分的自信,你总能找到一条进入武汉大学的康庄大道。
目前,通过高考录取依然是进入武汉大学的主要渠道。除了高考录取以外,每年约有10%的学生通过自主选拔录取、保送生、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艺术特长生、艺术类、高水平运动员、软件工程第二学士学位等特殊类型的招生进入武汉大学。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非常7+1”。
l 高考录取
通过高考录取。有关录取政策和规则请参见本指南《帮助您进入武汉大学——武汉大学2009年招生政策与录取规则解读》。
l 自主选拔录取
旨在选拔综合素质优秀,具有一定的培养潜能或个性才能的学生。不限应往届。2009年计划为700人。
2009年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品学兼优,具有一定的培养潜能或个性才能,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表现,或在数学、信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写作、综合管理、外语或其他方面具有特长并有一定的表现,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或证书,身体健康的高中毕业生。
优惠政策:获得武汉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学生,高考第一志愿填报武汉大学,可享受加分选专业的优惠(最高加30分),或者可以享受降分录取的优惠(最低降到批次线)。
我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发布,12月中旬前报名,元旦前后进行笔试,春节前进行综合能力测试,测试结果在1月底-2月初公布。
l 保送生
分为竞赛类保送生、英语专业保送生和退役运动员保送生。2009年计划为180人。
符合保送条件的学生向武汉大学提出申请,资格审核通过者参加武汉大学组织的文化考试,考试通过、公示无异议后成为预备保送生。保送生拟录取名单经教育部及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审批后于高考前办理录取手续。被录取的保送生不用参加高考,保送生《录取通知书》在高考录取期间寄发。
时间安排同自主选拔录取。
l 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小语种单招)
武汉大学从2006年起,有俄语、德语、法语、日语4个专业进行单独招生。2009年招生计划为104人。
学生报名并经武汉大学资格审核通过后,参加笔试和综合能力测试。武汉大学根据招生计划,划定录取分数线和录取资格线(含总成绩和相关专业科目成绩)。各专业首先从本语种过线考生中录取,本语种过线考生人数不足时,再从英语语种考生中根据其考试分数和专业志愿录取。各专业本语种考生与英语语种考生的录取人数由武汉大学根据各语种考生的考试成绩确定。被录取的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录取学生经公示无异议后,于高考前办理完录取手续,不参加高考(北京市除外)。《录取通知书》在高考录取期间寄发。
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考生应参加其户口所在地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高考报名,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录取学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或英语专业学习。
时间安排同自主选拔录取。
l 艺术特长生
武汉大学希望招收到在艺术方面(西洋乐、民乐、舞蹈、声乐等)具有一定造诣的特长学生。2009年,艺术特长生招生计划为76人。考生需获得“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艺术冬令营”或“清华大学全国中学生文化艺术冬令营”一级及以上证书,武汉大学按照同一艺术项目中获得“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艺术冬令营”或“清华大学全国中学生文化艺术冬令营”证书等级高低的顺序择优确定艺术特长生备选生。取得武汉大学艺术特长生资格的考生,高考成绩可以享受校线下(即我校在生源所在省最低录取分数线下)20分的优惠。对于艺术特长特别优秀者,可享受到重点线(即我校在生源所在省录取批次线上)的优惠。
武汉大学一般于11月左右发布艺术特长生招生政策,高考当年3月中旬前确定艺术特长生备选生名单。
l 艺术类
武汉大学有2个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专业按艺术类招生。2009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5人、表演专业30人。
武汉大学艺术类招生政策一般在元旦前后发布,考试安排在春节后进行,现场报名,初试、复试后,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按照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确定专业合格考生名单,比例一般为1:4。
取得专业考试合格证的考生高考时,高考文化成绩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生高考文化成绩要求达到重点线的90%,表演专业考生高考文化成绩要求达到重点线的60%且不低于当地艺术类专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录取时,学校将在高考文化成绩过线考生中,按照其参加武汉大学专业复试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复试前三名的考生还可享受更多的优惠。
根据教育部及《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的有关规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及表演专业录取的学生进校后不得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l 高水平运动员
武汉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项目有:男子排球、乒乓球、田径、羽毛球。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参加由武汉大学组织的体育专业水平测试和文化基础测试。学校根据考生的测试成绩,参考历年比赛成绩以及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需要,择优选拔确定预录取考生名单。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政策进行优惠录取。
时间安排同自主选拔录取。
l 软件工程第二学士学位
旨在培养有其他学科专业背景的高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2009年招生计划为145人,报名条件: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相关机构认证的国(境)外大学学士学位。通过我校组织的招生考试,经公示无异议后办理录取手续。学制2年。
我校一般于春节后发布第二学士学位招生政策,报名、考试安排在4月-6月,6月30日前办理完相关手续。
特别说明:以上各种特殊类型的招生政策以教育部和武汉大学当年有关文件为准,请大家关注我们的招生信息,或垂询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电话:027-68754231。
温馨提示:加入武汉大学招生信息群,即可免费接受武汉大学的招生政策和信息,详见武汉大学招生就业信息网www.aoff.whu.edu.cn。
四、帮助您进入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2009年招生政策与录取规则解读
(一)武汉大学2009年招生计划基本情况
◆关键词:招生计划
2009年,武汉大学36个院系的111个本科专业(专业大类)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普通本科生7800人,其中理工类为6187名,文史类为1613名。另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新疆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85人。并计划招收港澳台及华侨学生200名。
在湖北省招生计划为2305名,不含二学位、保送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自主选拔录取、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等。其中,理工类为1880名,文史类为425名。
◆关键词:按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是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做好招生工作的实际需要。武汉大学自2002年起开始在部分学院试行按大类招生,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即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一年或两年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选择具体专业。
武汉大学2009年按大类招生专业一览表
学院名称 |
专业大类名称 |
2009年所含专业 |
按大类招生起始年 |
历史学院 |
历史学基地班 |
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历史、考古学 |
2004 |
哲学学院 |
哲学基地班 |
哲学基地班、比较哲学国际班、国学试验班、宗教学 |
2005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新闻传播学类 |
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 |
2003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 |
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 |
2005 |
经济学类 |
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 |
2005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 |
2004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工程管理、物业管理 |
2005 |
社会学系 |
社会学类 |
社会学、社会工作 |
2004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政治学类 |
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外交学 |
2005 |
公共管理类 |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04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2005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学类 |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
2003 |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
化学类 |
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 |
2004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学基地班 |
生物学基地班、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
2002 |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
水利水电学院 |
水利类 |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
2003 |
动力与机械学院 |
材料类 |
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2004 |
◆关键词:招生专业动态平衡机制
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对于社会需求量大且生源好的专业,将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对就业形势好但报考人数少的专业,将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扶持;对个别社会需求量小、学生报考少的专业,学校将调整其招生计划,对其采取减招、隔年招生或停招的办法,并在招生录取时不再强行调剂录取,该专业未完成计划调整到其他专业执行。
◆关键词:新增专业
2009年,新增5个招生专业: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波传播与天线)、临床医学(七年)、口腔医学(七年)、宗教学、外交学。其中,电波传播与天线按电子信息科学类大类招生,宗教学纳入哲学基地班大类招生,外交学纳入政治学类大类招生。
另外,电子信息科学类按所含专业单列招生。
(二)、武汉大学2009年录取规则举要
◆关键词:调档比例
学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一般为120%。对招生计划量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和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可小于此比例,但须高于100%。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学校可根据生源分布情况确定招生计划微调方案和调档比例。
艺术类专业、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自主选拔录取学生的招生计划及调档名单由武汉大学向考生所在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招办)另行提供。
◆关键词:非一志愿
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在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对于非第一志愿报考武汉大学的考生,若省级招办将其档案与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同时投放我校,录取时实行志愿分数级差的办法,除生源省级招办另有规定外,我校院校志愿级差分为理工类30分,文史类20分,但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不超过我校在当地招生计划数的4%。
◆关键词:志愿级差分
学校录取时,实行志愿分数级差的办法。院校志愿级差分为理工类30分、文史类20分;专业志愿级差分数依次为1、1、1、1、1分,即各专业志愿之间的级差均为1分。
◆关键词:分专业录取
同等条件下,外语类专业口试成绩高者优先录取;理工类及文史类各专业以专业相关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专业相关科目理工类为数学+综合,文史类为外语+综合。
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调剂到其他专业录取;若不服从专业调剂,作退档处理。
对于有学校选考科目的省,除省级招办有明确规定的以外,我校以考生必考科目与我校选考科目的成绩之和择优确定录取专业。
◆关键词:考生外语语种
俄语、德语、法语和日语专业只通过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招收本语种和英语语种考生;英语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国防生各招生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其他非外语类各专业不限考生应试语种,但学生进校后均须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
武汉大学艺术类有两个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专业,均为艺术类文理兼招。学校已于2009年2月中旬至3月初进行了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专业考试,考生须取得我校艺术类专业合格证方可报考。具体录取办法按当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执行。
◆关键词: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
艺术特长生按当年艺术特长生招生简章执行,其高考文化成绩应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
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应达到国家一级以上,高考文化成绩应达到教育部及考生所在省级招办规定的要求。
◆关键词:应届生、往届生、男女性别
录取时,往届生与应届生一视同仁;除外语类专业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外,无男女比例限制。
◆关键词:加分因素
我校录取时,以考生所在省级招办投档成绩为准,对于按照规定可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的考生,我校认可其加分,但考生的实际高考文化成绩须不低于生源所在省的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少数民族预科生除外);安排专业时,以考生实际高考文化成绩为准。
◆关键词:江苏省录取办法
在江苏省,武汉大学对普通高考考生的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AB+及以上,对获得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和获得艺术特长生资格的考生,其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2B及以上,以上三类考生的必测科目等级要求均为4C1合格。
分专业录取时,武汉大学采用“先分数后等级”的办法,即按照考生实际总分(语数外+附加分+奖励分,不含政策加分)从高到低排序,总分相同时按选测科目等级高低排序,相关科目等级高者优先录取。相关科目理工类为物理,文史类为历史。同等条件下,考生必测科目等级高者优先录取。其他类别考生的测试科目等级须不低于江苏省招办的有关规定。
◆关键词:选考科目
对有选考科目的省市,我校指定的选考科目如下:
省(市) |
理工类专业选考科目 |
文史类专业选考科目 |
上海市 |
物理或化学或生物 |
政治或历史或地理 |
江苏省 |
物理 |
历史 |
广东省 |
物理或化学或生物 |
历史或政治或地理 |
注:如省级招办对专业选考科目另有规定的,按省级招办规定执行。
◆关键词:体检标准
武汉大学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执行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并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武汉大学据此制定的《武汉大学关于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补充规定》。对国防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生体格检查标准》。
武汉大学对普通高考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补充规定如下:
1.色弱、色盲者不宜报考的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各专业。
2.嗅觉迟钝者不宜报考的专业:化学类各专业。
3.口吃者不宜报考的专业:外语类各专业。
4.肢体残疾者不宜报考的专业: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
◆关键词:进校后换专业
学生入学一学期后,可以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专业调整。
根据招生章程规定,国防生、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及表演专业)学生、保送生、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学生、降分录取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及征集志愿录取的护理学专业学生不得申请转入其他专业学习。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考试录取学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或英语专业学习。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大力推进双学位教育,鼓励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根据兴趣、爱好和人生设计等选修第二学位。
(三)、2009年部分类别招生规则简介
◆护理学专业计划招收50名,在湖北省继续保持较大幅度优惠
护理学专业文理兼招,今年在全国计划招生50人,其中在湖北省计划招收29人。
护理学专业在湖北省只录取明确填报有护理学志愿的考生,性别不限,要求学生形象气质佳、热爱护理学专业、毕业后愿意从事临床护理或护理教学工作。该专业今年在湖北省继续保持较大幅度优惠:当投档线上该专业志愿不足时,可降低分数最低至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
降分录取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及征集志愿录取的护理学专业学生不得申请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计划招收70名国防生
2009年,我校将在湖北、湖南等9省招收70名国防生,招生科类为理工类,要求考生为应届高中毕业男生,高考应试外语语种为英语。国防生在提前批次录取。国防生进校后不得申请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新生入学后,由高校和驻校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进行复查复审,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表现、高考成绩、身体状况等,合格者取得国防生资格,享受国防奖学金。不合格者,按教育部和解放军四总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处理,其中,达到学校在生源所在地普通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的,由高校按规定转为普通本科生;未达到学校在生源所在地普通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取消入学资格。
国防生在校期间,享受武汉大学普通本科生同等待遇,享受国防奖学金(每人每年10000元),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学校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国防生在校期间接受广州军区和武汉大学的双重管理,参加军队组织的军政训练,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者,办理入伍手续,任命为军队干部。
国防生本科毕业时,由军队统一派遣。其定职、授衔与军队院校相关培养层次的毕业学员享受同等待遇。国防生本科毕业当年,经军队批准后,可以报考硕士研究生。
武汉大学2009年国防生来源计划表
专业名称 |
培养目标 |
科类 |
学制 |
性别 |
小计 |
|
|
|
|
|
|
|
|
|
湖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河北 |
辽宁 |
江西 |
山东 |
陕西 |
测绘工程 |
技术干部 |
理 |
四 |
男 |
30 |
9 |
4 |
|
4 |
2 |
2 |
4 |
2 |
3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技术干部 |
理 |
四 |
男 |
10 |
2 |
|
2 |
2 |
|
|
2 |
2 |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技术干部 |
理 |
四 |
男 |
10 |
2 |
|
|
2 |
|
2 |
2 |
|
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指挥干部 |
理 |
四 |
男 |
5 |
2 |
1 |
|
|
|
|
2 |
|
|
临床医学(五年) |
通科军医 |
理 |
五 |
男 |
15 |
5 |
|
3 |
2 |
3 |
|
|
2 |
|
合计 |
70 |
20 |
5 |
5 |
10 |
5 |
4 |
10 |
6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划招收40名定向西藏就业学生
武汉大学今年计划在湖北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40名定向西藏就业学生。限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
定向西藏就业生与武汉大学其他非定向招生同批进行录取,若在考生所在省份的投档分数线上生源不足时,可降低40分择优录取,但考生实际高考成绩须不低于生源所在省的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被录取的学生,入校时签订《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培养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后办理报到手续;拒签协议者,学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定向西藏就业学生进校后不得申请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定向西藏就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受武汉大学普通本科生同等待遇,并可享受免缴学费和国家补助的优惠待遇(2008年国家补助经费包括:入学第一学期的体检费和军训服装费71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教材费每年240元、伙食补助费每年2400元)。学生本科毕业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后,到西藏工作,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
特别说明:定向西藏就业学生享受的具体优惠待遇按国家当年规定标准执行。
武汉大学2009年定向西藏就业学生招生来源计划表
专业名称 |
学制 |
科类 |
小计 |
山西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
四年 |
理工类 |
6 |
|
|
|
2 |
2 |
2 |
|
|
|
|
|
|
水利类 |
四年 |
理工类 |
8 |
|
2 |
2 |
2 |
|
|
2 |
|
|
|
|
|
测绘工程 |
四年 |
理工类 |
6 |
|
|
2 |
|
|
|
|
|
2 |
|
2 |
|
临床医学(五年) |
五年 |
理工类 |
6 |
2 |
|
|
|
2 |
|
|
|
|
|
2 |
|
医学检验 |
五年 |
理工类 |
5 |
|
|
|
|
3 |
|
|
|
|
|
|
2 |
护理学 |
四年 |
理工类 |
5 |
|
|
|
|
|
|
3 |
2 |
|
|
|
|
药学 |
四年 |
理工类 |
4 |
|
2 |
|
|
|
|
|
|
|
2 |
|
|
合计 |
40 |
2 |
4 |
4 |
4 |
7 |
2 |
5 |
2 |
2 |
2 |
4 |
2 |
◆计划招收85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武汉大学今年将面向新疆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85人。上述省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符合所在省级招办规定报名条件的考生可报考。预科阶段在西南民族大学(校址:四川成都)学习。其高考文化成绩不得低于我校在生源所在省同科类投档线下80分。预科培养结束,经考核合格,转入本科学习。
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经过预科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预科二年,内地少数民族预科生预科一年)的学习,经考核合格后可升入学校本科专业就读。在本科学习期间,按《武汉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德、智、体等各方面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武汉大学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证书。学生毕业后回原籍工作。
武汉大学2009年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来源计划表
专业名称 |
预科学制 |
科类 |
小计 |
内蒙古 |
广西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甘肃 |
新疆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年 |
理工类 |
5 |
|
2 |
|
|
|
|
3 |
|
|
水利类 |
一年 |
理工类 |
20 |
|
4 |
4 |
4 |
4 |
4 |
|
|
|
测绘工程 |
一年 |
理工类 |
30 |
5 |
4 |
5 |
5 |
2 |
5 |
4 |
|
|
临床医学(五年) |
一年 |
理工类 |
10 |
4 |
|
|
|
3 |
|
3 |
|
|
政治学类 |
二年 |
文史类 |
5 |
|
|
|
|
|
|
|
5 |
|
测绘工程 |
二年 |
理工类 |
5 |
|
|
|
|
|
|
|
5 |
|
临床医学(五年) |
一年 |
理工类 |
10 |
|
|
|
|
|
|
|
10 |
|
合计 |
85 |
9 |
10 |
9 |
9 |
9 |
9 |
10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划招收200名港澳台侨学生
2009年,武汉大学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的计划为200人,如果学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高,可适当增加招生计划。招生专业和科类见《武汉大学2009年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简章》。
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办公室(以下简称联招办)组织的考试,并达到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身体健康,且填报武汉大学志愿的考生,我校予以录取且尽量满足其专业志愿,额满为止。对于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我校优先录取。港澳台侨学生与同专业大陆学生同住,并按其标准缴纳住宿费。
武汉大学设立了优秀港澳台学生奖学金。其中,甲等奖学金金额为人民币3000元;乙等奖学金金额为人民币1500元。此奖学金按学年度评定,每年9-10月份评选,11月份颁奖。
(四)、学校有哪些招生宣传渠道?考生如何获知学校往年的录取分数、专业介绍等信息?
考生可以通过以下任何一种形式向我校咨询招生情况:
◆武汉大学招生就业信息网。网址:www.aoff.whu.edu.cn,该网站是武汉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发布招生政策和信息、公示选拔和录取结果、进行招生咨询的官方网站。武汉大学历年在各省招生录取分数、招生计划、各专业招生介绍等信息都可以在此查询。每年六月份考生填报志愿相对比较集中的时间,该网站还会在6月份开通网上招生咨询栏目,在线解答全国各地考生咨询。
◆就近向武汉大学招生宣传干部咨询。武汉大学每年会在考生填报志愿前向各地派出招生宣传干部。他们的联系方式、行程安排都会在武汉大学招生就业信息网上发布。
◆参加教育部及有关省级招办组织的网上招生咨询活动或现场招生咨询会。教育部及有关省级招办每年都会举办一定场次的网上或现场招生咨询活动,这种由招生主管部门主办的咨询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权威性,武汉大学每年都会参加。
温馨提示: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是教育部指定的公示平台,内容全面、权威,该网站有大型网上咨询活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及各省级招办网址详见本报考指南附录。
◆通过电话或直接到招生办公室进行咨询。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位于武汉大学行政楼西北楼,电话027-68754231、68754826。
◆加入武汉大学招生信息群。无需打长途电话,也无需经常上网,坐在家里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武汉大学招生信息。登录武汉大学招生就业信息网(网址:www.aoff.whu.edu.cn,依次点击“招生工作公告——关于组建‘武汉大学招生信息群’的公告”)进行注册。成为武汉大学招生信息群成员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免费了解到武汉大学的招生政策、招生信息、招生工作动态等。武汉大学将会在填报志愿时将武大招生宣传老师的联系方式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招生信息群内成员,高考录取结束后,录取结果也会尽快告知成员。
(五)、如何合理地填报志愿?
◆ 考生填报武汉大学志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填报时要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和国家的需要来选择志愿,不要赶时髦、赶潮流。要了解武汉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专业有什么具体要求。武汉大学在分专业录取时实行专业志愿级差的办法,级差值依次为1分,所以考生在选报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衔接,形成梯度,本指南中也列出了近三年武汉大学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理科的录取情况统计表(详见本《指南》附表),供考生填报志愿时参考。对于是否服从专业调剂,考生可视情况慎重考虑,若填“服从”将增加自己被录取的机会。武汉大学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以及转专业的机制等,学生即使在高考录取的时候没能满足自己的专业志愿,进校之后,仍然有多种途径可以满足自己的专业愿望。
◆近几年考生热衷报考的专业有哪些?
一般来说,经济学类、经济学基地班、法学、工商管理类、编辑出版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新闻传播学类、数学基地班、数学类、物理学基地班、物理学类、化学基地班、化学类、生物学基地班、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材料物理、环境科学、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临床医学(八年)、口腔医学(八年)、电子商务、公共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报考的人比较多,但不同的省份、学生报考的专业志愿也不尽相同,请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高考成绩,以及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排名不分先后)
(六)、关于入学及其他
◆考入武汉大学后一定要把户口转入学校吗?
考生被武汉大学录取后,户籍迁移与否由考生自己决定,学校不作强行要求。
◆武汉大学学费标准、住宿费标准多少?学生每月伙食费约为多少?
武汉大学严格执行湖北省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2009年的学费标准正在审批中,待批准后我们将在招生就业信息网上公布。各专业往年学费标准一般为4500-5850元/人年,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专业学费标准为9000元/人年。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第一、二学年学费为5850元/人年,第三、四学年按办学成本收费,标准为15000元/人年。
住宿费为每人每年500元—1500元左右。
特别说明:详细情况,请参阅《武汉大学入学须知》。
温馨提示:武汉物价指数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一般来讲,在校学生平均每月伙食费约为350元左右。另外,武汉大学地处武昌,校内生活设施齐全,从学校到车站、码头、商场、医院等也非常便利。
◆进入武汉大学后,您将拥有怎样的本科教学服务?怎样的校园生活?毕业后的去向怎样?请阅读本《指南》第五部分——
五、在武汉大学,您将拥有
传道解惑,名师荟萃——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风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全性 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弘远 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卓仁禧 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德仁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鉴衡 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蔚榛 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津生 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经南 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祖勋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茆 智 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英国 著名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韩德培 著名法学家、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谭崇台 著名经济学家、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马克昌 著名法学家、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陶德麟 著名哲学家、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彭斐章 著名图书馆学家、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李 龙 著名法学家、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冯天瑜 著名历史文化学家、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刘纲纪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宗福邦 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
●石云霞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汪存信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姚端正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樊明文 口腔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郭齐勇 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李征航 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马费成 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赵 林 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罗以澄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刘耀林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倚重“五学”,倡导“三创”——武汉大学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特色
武汉大学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五学”,即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和学生。要增强大学的竞争力,必须加强“五学”建设。学者是学校的根本基础。学科是必然载体,学者的声望和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总是反映在一定的学科上的。学术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学生是根本。所以,武汉大学把学生作为所有工作的基础、前提,又作为所有工作的目标和归属点,学校所有工作的环节都紧紧围绕怎么使学生成长成才而开展。
在全国高校中,武汉大学最具特色的方面在于大力倡导“三创”教育理念——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营造自由开放与鼓励创新的氛围。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武汉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掀起高潮。现阶段,武汉大学本科教学的特色是:坚持“一个中心”、“二个根本”,狠抓“三个特色”,注重“四个结合”,即,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督导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根本;狠抓跨学科人才培养、“三创”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注重教与学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内外结合。
1.继续开设跨学科试验班,加大跨学科人才培养力度
武汉大学一直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和文理交融、理工结合的特点,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转专业制、弹性学制、双学位制、与国内高校互派学生制、与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制、创新学分制等制度。
武汉大学是全国首批可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的六所高校之一。武汉大学有6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5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均列在全国高校前三位;有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国家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均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秉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依托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武汉大学已先后开设了人文科学试验班、世界历史试验班、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国学试验班、中法经济学-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中法法语-法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中法临床医学试验班、WTO法商双学士学位试验班等11个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其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考研或出国深造,进而成为各领域的翘楚。
学校大力推行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等五大类,共330余门通识教育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不断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三分之一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
2.进一步实行开放办学,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武汉大学素有开放办学的传统,在国际上享有较好的办学声誉。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武汉大学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相互承认学分,学位等值等。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有关高校开展本科教学交流工作。双方本着平等、互利、诚信的原则,互派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到对方学习,所派学生的毕业证书和学位仍由派出学校发放。目前,武汉大学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21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师生短期互访、学生联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如武汉大学与世界健康基金会签定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办护理学院,并在口腔医学的研究方面进行合作;法国鲁昂高等商业学院每年接受武汉大学一定数量的学生赴该校学习,同时还在师资领域进行交流;每年选派一批学生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学习。
武汉大学已开设了比较哲学国际班、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国际班、护理学国际班、生物学基地国际班等4个国际班,国际班集国内外优秀师资、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形式为一体,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发展的适应能力。
3.倡导学生自我设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是设计和塑造成功者的实践历程,武汉大学破除一种模具塑造所有人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多样性,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学校在最新修订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大幅压缩课内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空间。
除医学、语言类专业外,其他所有专业均提供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方案;扩大任意选修课,取消指定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选择空间;同时对部分由于专业调剂入学,或进校后兴趣发生转移的学生,学校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双学位、主辅修、试验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4.实施创新学分,培养“三创”精神与能力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8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根据“三创”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将培养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特别是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实行和完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同时加大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投入力度,支持学生协同或独立开展创业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创业能力。对在创业实践中表现突出者,学校给予重奖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
学校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冒尖,实施创新学分制。对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发明、专利、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经专家评定,可以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可以免修相应课程。
5.完善学分制、导师制和主辅修制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武汉大学就率先实行学分制,建立了导师制,并创建了主辅修制。近三年来,学校进一步增加了学分制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程的学分,扩大了学生根据兴趣选课的范围;本科学习年限更为弹性化,学生可提前毕业,也可延长学制二年毕业,并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进一步规范了导师制,明确了导师的责权利,有的学院还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专业导师;改革完善了主辅修制,适当降低了获得辅修证书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学分数,并开设了主辅修双休日班。
6.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武汉大学基地班)的基本情况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为了保护和加强基础学科、培养基础学科科研和教学人才,而在全国主要大学中遴选并重点建设的专业点。武汉大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物理学、地理科学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点,生命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培养基地专业点。人文科学试验班是教育部特批武汉大学建立的教学改革试验班。
基地班学生在校期间,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本学科的基础课程,三、四年级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本学科的不同专业方向继续专业课程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给予基地班许多优惠政策:建立了专门的微机学习室和语音室,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研究现代科学的必备工具;在图书资料的借阅等方面亦给予方便;设立了基础学科新生奖学金,鼓励有志学生学习基础学科;学业完成后,优秀学生将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基地班的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基础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同时也能胜任高新技术的开发工作和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
素质教育,丰富生活——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生活
作为综合性重点大学、全国首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武汉大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的大局中谋篇布局,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内涵为精神内核,以深厚的校园人文精神底蕴为支撑,融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先进性于一体,使丰富多彩、人文气氛浓郁的校园文化与美丽的校园环境融为一体,令人沉醉其中、心旷神怡。
学术类、实践类、艺术类、体育类四大类150多个学生社团遍及武大校园,很多极富特色,例如,大学生艺术团、康腾实践中心、文华戏剧社、春英诗社、英语街俱乐部、印刷摄影协会、人文爱乐合唱团、大学生书画协会、浪淘石文学社、中华传统武术协会、心理卫生协会、绿舟环保协会等等,丰富的社团活动被师生们誉为承载思想魅力的“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铸造着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的精神。 “院士论坛”、“光明行知论坛”、“弘毅讲堂”、“文化人生系列讲座”、“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导航系列讲座”、“人生规划与职业导航系列讲座”等各类讲坛、讲座深化广大学生的认识;每年学校还通过“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举办“自强杯”学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意竞赛、大学生学术科技成果展示等各类活动激发大学生投身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热情,一大批具有良好科学研究潜质的学生和高质量的课外学术科技成果脱颖而出,在八届全国高校“挑战杯”竞赛中,我校自参赛以来连续七届获得团体“优胜杯”并荣获“优秀组织奖”。我校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由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学生组成50多个创业团队参赛;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我校共获得金奖3项。
社会实践活动也如火如荼,每年组织200多支校级实践团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自1988年以来,我校先后13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形成了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鲜明特色。
珞珈山下四时春,繁花美景各不同。众多的讲座、报告以及珞珈金秋艺术节、珞珈金秋国际艺术节、校园文化活动超市、樱花诗赛、樱花笔会、珞珈剧苑、中国传统文化周等文化盛宴,成为大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带给学子的是心智的启迪、心灵的充实、精神的洗礼。
立足珞珈,走向世界——武汉大学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简介
武汉大学作为中国最具开放意识、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起步早,而且与国外高校合作的范围广、数量多。学校已与世界上40个国家和地区的321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本科生在校就读期间,有很多赴国外或者境外高校学习深造的机会。近几年,每年平均有1500人左右在校生(含研究生)通过各种途径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
以下简要介绍具有武汉大学学籍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情况:除物理学类(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班)直接从高考考生中录取外,其他项目均从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中选拔。先在武汉大学学习一段时期,再到外国的大学学习,学习期满合格者可以获得武汉大学的本科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部分项目还可获得外国大学的学士甚至硕士学位。详情见《具有武汉大学学籍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一览表》。
具有武汉大学学籍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执行单位 |
学生来源 |
项目介绍 |
合作方 |
项目启动时间 |
1 |
中法经济学、文学双学士学位班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从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生中选拔 |
同时学习法语和经济学专业课程,大三或大四时可赴法交流一年,合格者可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经济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 |
法国拉罗舍尔大学、克莱蒙费朗一大 |
1993年 |
2 |
中法金融班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从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类专业新生中选拔 |
3+2模式。前三年在武汉大学学习,后二年赴法国学习,合格者可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经济学学士学位以及鲁昂高等商业学院硕士学位。 |
法国鲁昂高等商业学院 |
2005年 |
3 |
中法工商管理班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从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新生中选拔 |
3+2模式。前三年在武汉大学学习,后二年赴法国鲁昂高等商业学院学习,合格者可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管理学学士学位以及鲁昂高等商业学院硕士学位。 |
法国鲁昂高等商业学院 |
2005年 |
4 |
中法法学、文学双学士学位班 |
法学院 |
从法学院新生中选拔 |
同时学习法语和法学专业课程,大三或大四时可赴法交流一年,合格者可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和法学、外国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 |
法国克莱蒙费朗一大、巴黎十一大 |
2002年 |
5 |
中法信息管理本、硕连读班 |
信息管理学院 |
从信息管理学院的新生中选拔 |
先学习3-4年的专业课程和法语或英语,达到要求者赴法国学习2年的硕士课程,顺利完成学业后可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学士学位和法国信息与管理技术工程师学校硕士学位。 |
法国信息与管理技术工程师学校 |
2006年 |
6 |
中法数学本、硕连读班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从数学与统计学院新生中选拔 |
4+1模式。学生前三年在武汉大学学习法语和数学专业课程,通过考核后第四年在武汉大学学习法国硕士一年级课程,第五年赴法完成硕士学习,合格者可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以及法国里尔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
法国里尔科技大学 |
2004年 |
7 |
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班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直接从高考考生中录取 |
2+2+2模式。本科四年的前两年在国内学习,到法国继续本科后2年和硕士2年的学习。合格者可获得武汉大学的本科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法国里昂一大的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或工程师文凭。 |
法国里昂一大 |
2006年 |
8 |
中法化学本、硕连读班 |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
从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新生中选拔 |
4+1模式。学生先在武大学习,第4年开始读硕士课程,合格者可获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和理学学士学位,第5年赴法国进行硕士二年级的学习,合格者可获巴黎十一大硕士学位。 |
法国巴黎十一大 |
2006年 |
9 |
中法资源环境类专业本、硕连读班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新生中选拔 |
4+1模式。学生前三年在武汉大学学习法语和专业课程,通过考核后第四年在武汉大学学习法国大学硕士一年级课程,第五年赴法完成硕士阶段学习,毕业后可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工学学士学位和法国里尔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
法国里尔科技大学 |
2006年 |
10 |
中法七年制医学班 |
医学部 |
从临床医学(七年)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 |
学生大三或大四时可赴法交流半年。 |
法国南锡大学 |
2001年 |
11 |
中德法律本科班 |
法学院 |
从法学院新生中选拔 |
前两年在国内学习,成绩合格且通过德语水平考试者,选送到德国大学学习。合格者可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和法学学士学位。 |
德国马尔堡大学、德国萨尔大学 |
2006年 |
12 |
中英“2+2”本科双学位班 |
外语学院 |
从相关学院新生中选拔 |
“2+2”双学位模式。前两年在武汉大学学习,成绩合格且英语雅思考试达到对方要求者,前往英国阿伯丁大学继续学习两年。合格者可获阿伯丁大学和武汉大学双学士学位及本科毕业文凭。 |
英国阿伯丁大学 |
2007年 |
13 |
中新电气工程本、硕连读班 |
电气工程学院 |
从电气工程学院四年级学生中选拔 |
3.5+1.5模式。学生在武汉大学学习三年半后赴新加坡,在新加坡学习一年半,毕业后可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学士学位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
2006年 |
14 |
中爱软件工程合作办学项目 |
国际软件学院 |
从国际软件学院四年级学生中选拔 |
先在武大学习,取得学位和毕业证并考取软件工程硕士后,到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学习2年或1年,合格者获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和都柏林城市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 |
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 |
2005年 |
15 |
中美联合培养“1+2+1”本科项目 |
国际软件学院 |
从国际软件学院新生中选拔 |
学制4年,先在武汉大学学习1年;接着赴美国完成第二、三学年的学习;第三阶段,在武汉大学完成第四年的学习。合格者可获得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或计算机科学的理学学士学位以及武汉大学的软件工程学士学位和本科毕业证书。 |
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 |
2007年 |
16 |
中美联合培养“1+1”硕士项目 |
国际软件学院 |
从国际软件学院四年级学生中选拔 |
学制2年,武汉大学1年,美国1年。合格者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拉克罗斯分校软件硕士学位以及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拉克罗斯分校 |
2007年 |
17 |
中法联合培养“1+1”硕士项目 |
国际软件学院 |
从国际软件学院四年级学生中选拔 |
学制2年,武汉大学1年,法国1年。合格者获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颁发的软件工程师文凭(相当于工学硕士)以及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
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 |
2009年 |
18 |
中法动力机械本、硕连读班 |
动力与机械学院 |
从动力与机械学院新生中选拔 |
4+2模式。前四年在武汉大学学习法语和专业课程;大四毕业且通过考核后,赴法国学习2年的硕士课程。合格者获法国南锡大学硕士学位。 |
法国南锡大学 |
2006年 |
奖掖才俊,揄扬人善——本科奖学金举要
武汉大学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本科生中设立了50余项奖学金,受奖面占学生总数的35%以上。2008年,9300余名本科生获得奖学金,奖学金总金额超过人民币1700万元。
一、新生奖学金
奖励录取到我校的优秀全日制普通本科新生,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表现评定,设有校长特别奖,优秀新生奖(甲、乙、丙三等),基础学科新生奖。获奖新生数约占新生总人数的15%。
等级 |
奖励金额 |
校长特别奖 |
免交本科学习期间的全部学费 |
优秀新生奖 |
甲等 |
3000元 |
乙等 |
1500元 |
丙等 |
700元 |
基础学科新生奖学金 |
700元 |
二、优秀学生奖学金
奖励在校的品学兼优的本科学生,分为三等:甲等2000元、乙等1200元、丙等700元;分别占学生人数的5%、10%、15%。
三、基础学科优秀学生奖学金
参评对象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科学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本奖学金分为甲等2000元、乙等1200元、丙等700元;分别占学生人数的5%、15%、30%。
四、专业优秀学生奖学金
参评对象为:测绘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本科专业的学生。甲等2000元、乙等1200元、丙等700元;分别占学生人数的5%、10%、35%。
五、国家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是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奖励特别优秀学生,每生每年8000元。
六、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5000元。
七、专项奖学金
专项奖学金是由社会各界在我校捐资设立的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学金,包括纪念奖学金、校友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个人奖学金和其他奖学金。每年奖励本科生600 人左右,奖励金额约138 万元。详情见《武汉大学专项奖学金一览表》。
武汉大学专项奖学金一览表
专项奖学金项目名称 |
评选对象 |
奖励金额(每人年) |
每年奖励人数 |
王世杰先生文教基金会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3000元 |
5人 |
韩德培奖学金 |
法学专业学生 |
1500元 |
3人 |
董辅礽奖学金 |
经济学科学生 |
2000元 |
10人 |
裴心信奖学金 |
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生 |
1000元 |
4人 |
黄彰任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2000元 |
60人 |
王国琦-罗警华励才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1000元 |
18人 |
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 |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 |
5000元 |
4人 |
陈懋中奖学金 |
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 |
2500元 |
5人 |
雷军计算机奖学金 |
计算机学院学生 |
2500元 |
6人 |
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5000元 |
8人 |
蓝月亮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2000元 |
本科生27人 |
华为奖学金 |
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 |
2500元 |
本科生6人 |
中国科学院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5000元 |
3人 |
苏一光奖学金 |
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等相关学院学生 |
1500元 |
10人 |
科教兴测绘奖学金 |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 |
3000元 |
20人 |
三星奖学金 |
数学类、物理学类、电气信息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机械类、材料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法学类等学科学生 |
4000元 |
15人 |
华藏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1500元 |
10人 |
杉山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1500元 |
10人 |
万文彬奖学金 |
有关大众传播专业学生 |
1000元 |
3人 |
AMD奖学金 |
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学生 |
5000元 |
本科生6人 |
曾宪梓优秀大学生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3600元 |
50人 |
天山奖学金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学生 |
1500元 |
6人 |
花旗奖学金 |
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专业大三本科生 |
5000元 |
10人 |
海航奖学金
(2000-2009年) |
全校学生 |
3000元 |
10人 |
光华奖学金 |
测绘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学生 |
1000元 |
本科生50人 |
熹光测绘奖学金 |
测绘学院的新生(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 |
总金额约10万元 |
62人 |
天宝奖学金(2006年-2010年)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学生 |
3000元 |
本科生30名 |
富宁奖学金(2006年-2009年) |
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 |
2500元 |
9人 |
光庭奖学金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学生 |
10000元 |
12人
|
阿斯麦奖学金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学生 |
2500 |
10人 |
张洹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2500元 |
40人 |
琼崖学子奖学金 |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学生 |
1900元 |
5人 |
詹绍启——殷正慈奖学金 |
文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学生 |
总金额1200美元 |
6人 |
柯达奖学金 |
计算机学院、国际软件学院、印刷与包装系学生 |
6500元 |
21人 |
陈永龄院士奖学金 |
测绘学院学生 |
3000元 |
6人 |
定安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5000元 |
40人 |
胡国瑞奖学金 |
文学院学生 |
5000元 |
7人(含新生4人) |
惠普奖学金 |
国际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学生 |
4000元 |
4人 |
IBM奖学金 |
计算机学院学生 |
4000元 |
1人 |
赵师梅奖学金 |
艺术学系、水利水电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学生 |
2000元 |
3人 |
桂质廷-许海兰奖学金 |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学生 |
1000元 |
3人 |
陈如丰奖学金 |
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
1000元 |
2人 |
芬欧汇川印刷奖学金 |
印刷系 |
2000元 |
10人 |
平安励志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总金额8.5万元 |
38人 |
汇丰银行大学生奖学金 |
全校学生 |
8000元 |
20人 |
王星拱校长奖学金 |
哲学、经管、化学、水电、动机、基础医学院、测绘学生 |
2500元 |
8人 |
泰康奖学金 |
经管院学生 |
3000元 |
10人 |
李崇淮教育奖学金 |
经管院学生 |
总金额1万元 |
8人 |
江苏软件奖学金 |
国软院学生 |
4000元 |
4人 |
另外,一些企业、团体和个人还在有关学院设立了各类专业奖学金。如:石泉李涵史学奖学金、谢武奖学金、南方都市报奖学金、中视影视奖学金、崇文奖学金、出版学子奖学金、德赛法学奖学金、厦门新创奖学金、生科院校友扶贫助优奖励基金、基康奖学金、梅景能奖学金、南瑞继保奖学金、中能电气奖学金、洁明奖助金、长江加固公司奖学金、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创业优秀学生奖等。
永不抛弃,决不放弃——武汉大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措
本着“助学解困、助学育人、助学成才”的原则,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多年来,学校一直郑重承诺并切实履行诺言:不让一个勤奋和有才华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学校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通过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国家助学奖学金、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实行特殊困难补助、办理医疗健康保险、设立新生“绿色通道”以及落实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等措施,建立起较完善的资助体系。
一、绿色通道
学校在新生报到时,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开设“绿色通道”,现场办理他们的入学报到手续。
二、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的、由财政给予贴息的无担保商业贷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根据有关规定向生源地或学校所在地经办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申请最高额度为6000元。
三、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面向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学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1000-3000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按照《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学校申请。
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政府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出资设立,分别面向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学生和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8000元和5000元。学生可按照《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学校申请。
五、勤工助学
学校指导和组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健康有益的勤工助学活动。目前,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已经在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2400余个,家庭经济困难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申请参加勤工助学。
六、困难补助
学校对遵守纪律、学习刻苦、在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后生活仍很困难或因突发事件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次性临时困难补助,另外还包括寒衣补助、假期交通补助等。
七、健康平安保险
学生健康平安保险是减轻学校负担和学生家庭经济压力的一项有效的措施。学校帮助学生办理健康平安保险,以缓解学生在校期间因病住院而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八、社会资助
中国移动、南方航空、马应龙药业等单位在我校设立了30多个资助项目,每年资助150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我校设立“丰田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人每年人民币5000元,原则上连续资助4年。凡我校今年录取的新生都可申请,详情可登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网站(www.sclf.org)、武汉大学网站(www.whu.edu.cn)查询。携程旅行网在我校设立了“携程阳光助学金”,每人每年人民币5000元,凡我校今年录取的新生都可以登陆该公司网站(www.ctrip.com)申请资助。
求知成才,助您腾飞——武汉大学本科生就业指导及就业情况
武汉大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情况,率先提出“三创”教育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倾心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利用就业指导课、BBS工作版、个别辅导、专家讲座、职业测评软件、网络学堂等方式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努力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构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形成了以校内大中型供需见面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会为主体、其他招聘形式并存、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有形”就业市场。武汉大学已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武汉和中南地区的招聘基地;每年有2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武大宣讲,招聘毕业生;每年举办500余场的招聘会,接待用人单位1500余家。
●积极拓展联合培养工作,采取校企双向介入、共同育人的模式,先后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件等知名企业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学生。
●成立“大学生创业辅导站”。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和边远地区就业。
2009年初,武大推出六条举措确保毕业生就业:聘用毕业生参与学校的科技项目;学校参股企业增加吸纳毕业生数量;为毕业生升学、出国深造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做好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加强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提供更多的招聘场地,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
武汉大学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发展潜能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近三年普通本科毕业生流向及就业供需统计表
类别 |
2008年 |
2007年 |
2006年 |
毕业生总数 |
6919 |
6125人 |
7071人 |
录取研究生人数 |
2445 |
2280人 |
2479人 |
录取研究生比例 |
35.34% |
37.22% |
35.06% |
出国人数 |
414 |
391人 |
283人 |
出国比例 |
5.98% |
6.38% |
4.0% |
供需比(参加就业人数/需求信息数) |
1:10 |
1:19 |
1:11 |
注: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当年9月1日
六、您将加入的学科专业
——武汉大学本科招生专业、院系联系方式一览表
院系名称 |
咨询电话(区号:027) |
招生专业 |
招生科类 |
备注 |
文学院 |
68752341
68754310 |
汉语言文学 |
文史类 |
|
人文科学试验班 |
文史类 |
|
对外汉语 |
文史类 |
|
历史学院 |
68754751 |
历史学基地班 |
文史类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含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历史试验班、考古学 |
哲学学院 |
68756935
68753570 |
哲学基地班 |
文理兼招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含哲学基地班、比较哲学国际班、国学试验班、宗教学 |
心理学 |
文理兼招 |
|
艺术学系 |
68752380
68752387 |
表演 |
文理兼招 |
按艺术类招生 |
戏剧影视文学 |
文史类 |
|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68753255
68753333 |
英语 |
文理兼招 |
|
俄语 |
文理兼招 |
小语种单独招生 |
德语 |
文理兼招 |
小语种单独招生 |
法语 |
文理兼招 |
小语种单独招生 |
日语 |
文理兼招 |
小语种单独招生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68752685 |
新闻传播学类 |
文理兼招 |
含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文理兼招 |
按艺术类招生 |
信息管理学院 |
68755300
68754461 |
编辑出版学 |
文理兼招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理工类 |
|
电子商务 |
理工类 |
|
图书馆学 |
文史类 |
|
档案学 |
文史类 |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68754265
68756521 |
经济学类 |
文理兼招 |
含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 |
经济学基地班 |
文理兼招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
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 |
理工类 |
含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 |
金融工程 |
理工类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理工类 |
含工程管理、物业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文理兼招 |
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 |
法学院 |
68753614
68753624 |
法学 |
文理兼招 |
|
社会学系 |
68756396
68753654 |
社会学类 |
文理兼招 |
含社会学、社会工作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68756260
68755297 |
政治学类 |
文史类 |
含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外交学 |
公共管理类 |
文理兼招 |
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68754412 |
数学类 |
理工类 |
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数学基地班 |
理工类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
统计学 |
理工类 |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68752997 |
物理学类 |
理工类 |
含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
物理学类(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 |
理工类 |
|
物理学基地班 |
理工类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
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 |
理工类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理工类 |
|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
68752322
68752702 |
化学类 |
理工类 |
含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 |
化学基地班 |
理工类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
生命科学学院 |
68752734 |
生物学基地班 |
理工类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
理工类 |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培养基地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68778547
68778284 |
地理科学基地班 |
理工类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理工类 |
|
地理信息系统 |
理工类 |
|
环境科学 |
理工类 |
|
环境工程 |
理工类 |
|
土地资源管理 |
理工类 |
|
水利水电学院 |
68774371
68772205 |
水利类 |
理工类 |
含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
电气工程学院 |
68772329
68772889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
理工类 |
|
动力与机械学院 |
68774383
68772246 |
材料类 |
理工类 |
含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工类 |
|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
理工类 |
|
自动化 |
理工类 |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理工类 |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理工类 |
|
城市设计学院 |
68772051
68772048 |
艺术设计 |
文史类 |
|
工业设计 |
理工类 |
|
建筑学 |
理工类 |
学制:五年 |
城市规划 |
理工类 |
学制:五年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68772236 |
土木工程 |
理工类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理工类 |
|
工程力学 |
理工类 |
|
计算机学院 |
68778573
68778227 |
信息安全 |
理工类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理工类 |
|
电子信息学院 |
68778456
68778460 |
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理工类 |
|
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工程) |
理工类 |
|
电子信息科学类(通信工程) |
理工类 |
|
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波传播与天线) |
理工类 |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理工类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理工类 |
|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
68778115
68778199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理工类 |
|
测绘学院 |
68778811 |
地球物理学 |
理工类 |
|
测绘工程 |
理工类 |
|
国际软件学院 |
68778108
68778119 |
软件工程 |
理工类 |
第三、四年按办学成本收费,标准为15000元/年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理工类 |
第三、四年按办学成本收费,标准为15000元/年 |
印刷与包装系 |
68778436
68778434 |
包装工程 |
理工类 |
|
印刷工程 |
理工类 |
|
医学部 |
医学部
68759391、68759364
基础医学院
68759336、68759311
第一临床学院
88041911-8885、8454
第二临床学院
67813007、68759803
口腔医学院
87686188、87686104
药学院
68754949、68754212
公共卫生学院
68758815、68759399
HOPE护理学院
68759710、68758747 |
临床医学(八年) |
理工类 |
|
临床医学(七年) |
理工类 |
|
临床医学(五年) |
理工类 |
|
预防医学 |
理工类 |
|
医学检验 |
理工类 |
|
护理学 |
文理兼招 |
在湖北只录取明确填报有该专业志愿的考生 |
口腔医学(八年) |
理工类 |
|
口腔医学(七年) |
理工类 |
|
口腔医学(五年) |
理工类 |
|
药学 |
理工类 |
|
七、我们欢迎您!
——武汉大学院系风采
文学院
文学院前身为武汉大学建校初期设置的“国文科”,1928年正式命名为文学院,闻一多先生任首任院长。后历经数次体制变更,2003年恢复文学院建制。
在20世纪初,著名学者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先后在文学院任教,他们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黄侃师承章炳麟所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20世纪50年代群体优势突出,文学院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教学科研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1978年以来,文学院再度振兴,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教师中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21人。下设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院党政办公室、资料室、武汉大学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等机构。
近年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卓著,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一个,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文学院中文学科名列全国十强。
本科专业:人文科学试验班、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学院网址:http://chinese.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341、68754310
电子信箱:wenxzs@whu.edu.cn
历史学院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史学大师李剑农、唐长孺、吴于廑等先后在此执教,著名学者严耕望、高敏、张泽咸、伊原泽周(彭泽周)、张海鹏等从这里本科毕业。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和积极开拓,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教风,确立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断代史与专门史、地区史与国别史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等重要学术特色,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具备雄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
历史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历史学专业是教育部“质量工程”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简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是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专业门类齐全、整体实力较强的院系之一。
历史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27人。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绝大多数教师有在国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讲学、访问的经历,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学风严谨、重点突出、各有专攻又紧密合作的高水平教学与研究队伍。
近十年来,学院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在历史学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推出了若干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如重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重视基础训练与原典讲读、推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和学年论文制”、创办“世界史试验班”、创办“历史文化节”、推行“校外专家讲座制度”、设置“本科生科研基金”、推行“学长制”等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学院的本科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因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历史学院与2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图书资料室拥有中外文图书14万余册,中外文期刊400余种。除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外,学院还建有300平方米的文物陈列馆,馆藏各级文物1万多件。
本科专业: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历史试验班、考古学,均按历史学基地班专业大类招生。
学院网址:http://www.history.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4751、68752695
电子邮箱:lsxy@whu.edu.cn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已有87年的历史。现为国家基础学科(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和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外国哲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现设有3个系(哲学系、宗教学系、心理学系)和5个本科专业。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有9个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国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9个硕士点,心理学系有1个硕士点。
哲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32人。教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和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5人。
哲学学院科研教学成果显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年鉴》统计,哲学学院近5年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居全国高校哲学院系前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489篇、出版著作(含译著)194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0项,其中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院有5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本科专业:哲学基地班、国学试验班、比较哲学国际班、宗教学、心理学。其中哲学基地班、比较哲学国际班、国学试验班、宗教学按哲学基地班专业大类招生。
学院网址:http://philosophy.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935
电子信箱:zhexzs@whu.edu.cn
艺术学系
艺术学系成立于2003年8月。设置有戏剧戏曲教研室、影视教研室、表演教研室、艺术基础理论教研室,拥有1个博士点(戏剧影视文学),3个硕士点(戏剧戏曲学、电影学、艺术学),建有表演艺术研究所和表演实验艺术团。
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并聘请了王立平、吴雁泽、谭霈生、曾永义、郑洞天、余笑予、尚长荣、冯天瑜、梁伯龙、王晓鹰、王丽君等十多位国内著名学者、导演、作曲家、歌唱家为兼职教授,初步形成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科互补性较强的学术梯队。
近年来,艺术学系在国家级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了一批戏剧、戏曲、影视、艺术史学术专著和音乐、表演专业教材。教师中有多人次获得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励,师生创作的美术、音乐、舞蹈表演艺术作品多次获得省部级大奖。
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表演。其中表演专业为艺术类专业。
学院网址:http://art.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380、68752387
电子信箱:art@whu.edu.cn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建校初期的方言学堂;它也是我国中部地区外语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外语学院之一。学院的法国语言文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全院英、俄、日、德、法等五个专业共有教师10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39人、讲师32人、助教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5人、硕士学位的69人,70%以上的任课教师具有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学院常年聘请外籍教师10人;学院还与美、英、法、德、俄、日等国的十余所大学互换交流生培养。
学院的教学设备先进,资料丰富。新建的学院大楼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电子阅览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言语行为观察室以及能够接收英、俄、日、德、法等外语电视节目的卫星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院资料中心藏书10万余册,期刊410余种,音像资料近万小时。
学院的教学质量优异,学生综合素质高。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莎士比亚戏剧节、外研社杯、CCTV杯等全国性大型外语竞赛中频频获奖。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其中法、德、日、俄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去向大多为国家部委、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外资企业、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等。
本科专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其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实行单独招生。
学院网址:http://fl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3333、68752946
电子信箱:geng53333@126.com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0年12月,前身为1983年组建的原武汉大学新闻系。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综合实力上,学院目前都位居国内同类专业院校的前列。学院创建20多年来,已为社会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广告实务人才10000多人。有30多位毕业生荣获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广播电视“金话筒奖”等国内新闻传播界最高荣誉。
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跨文化传播学、媒介经营与管理、数字媒体技术)、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拥有1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学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闻传播学)、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拥有目前国内唯一的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教学实验设施齐备,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厅、多媒体报刊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摄影实验室等。新闻传播学科分别为“211工程”二期、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3余人。其中教授17人(含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17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
长期以来,学院一直坚持“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服务社会,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学院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湖南卫视、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受到了良好的专业训练。
学院历来重视海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传播学院、法国波尔多三大组织传播中心、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研究中心等十多家国外(境外)著名新闻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陆续被选送到欧美国家及港台地区的一流大学访问或深造,学院还与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文化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教育机构签订了定期交流本科生、研究生计划;学院鼓励、支持研究生到海外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深造。
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其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类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艺术类专业。
学院网址:http://journal.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685
电子信箱:sjcweb@whu.edu.cn
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信息管理学科教学与研究基地,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经过近九十年的辛勤建设,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5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和博士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3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40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海外客座教授8人,珞珈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7人。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本专业领域全国唯一的一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拥有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信息资源研究创新基地。学院还是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武汉)基地、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体现出多层次、交叉式和国际化的特点。有6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通过聘请外籍专家、选送学生互访留学等途径,实现人才培养工作与国际接轨。2009年,学院还将继续与法国高校合作,举办中法信息管理本硕连读班;与德国、新加坡高校合作,互派学生交流学习。学院已于2008年试办图书馆学情报学试验班、出版学试验班。
学院教学质量优良,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国电子商务大赛、全国大学生“未来编辑杯”竞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学生就业前景广阔,行业优势鲜明。近年来,每年均有本科毕业生直接赴欧美著名高校留学和新加坡等国家就业。
本科专业: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
学院网址:http://sim.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4461
电子邮箱:simxsgz@163.com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所设立的“商务门”,是国内历史悠久的经济学、管理学高等学府。
学院学科涵盖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门类,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全部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均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19个博士点、23个硕士点和6个硕士专业学位点、21个本科专业。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和世界经济等7个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2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在建项目和1个“985工程”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名牌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经济学基地班是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77人,其中教授102人,副教授102人。教授中有博士生导师80人,其中包括1位长江学者, 2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3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位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4位珞珈特聘教授,1位珞珈讲座教授,15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68%的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现有在读学生13000多人,其中本科生3200多人。毕业生在政界、学界、商界以及其他各界取得了可喜成绩,涌现了一批杰出人才。
学院坚持“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并重,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办院方针,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9月被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共同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本科专业:经济学基地班、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财政学、保险、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物业管理。
其中,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按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专业大类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保险专业按经济学类专业大类招生,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专业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工程管理、物业管理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类招生。
学院网址:http://em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5800、68756177、68756521、68752896、68753006、68752884
电子信箱:bs@whu.edu.cn
法学院
武汉大学法学院源于1926年武昌法科大学。武汉大学两任校长——著名法学家王世杰、周鲠生先生曾兼任或专任院长;1979年恢复法律系(院)后,国际法学家韩德培教授、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等知名专家先后出任法律系(院)负责人。现任院长为著名国际法学者肖永平教授。
二十世纪两次著名的国内外审判,武汉大学法学院均有著名学者参与。二战胜利后,曾任武汉大学法律系系主任的梅汝璈教授作为检察官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义正辞严地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法律系副系主任的马克昌教授作为辩护人参加了对“四人帮”的庄严审判。
学院致力于将武汉大学法学专业建设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接轨、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相融合的,为培养高品位、高素质、高水平的治国之才提供良好平台的优势特色专业。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学院现有9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 1个博士后流动站(全国首批); 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全国首批);1个国家“985工程”二期创新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国际法学、环境法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1个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法学),3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刑法学、民商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00人,包括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3人,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45人。其中有1人获“长江学者”称号,4人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1人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院内设有武汉大学法学图书分馆(含联合国文献资料中心)。
为全面落实跨学科、国际化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学院从2002年开始开设“中法法学本科试验班”,2006年又开设了“中德法学本科试验班”。学院每年选派学生70余人次赴欧美著名高校法学院交流访问。
本科专业:法学
学院网址:http://fxy.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932,027-68753769
电子信箱:fxybk@whu.edu.cn
社会学系
武汉大学于20世纪20年代就开设有社会学课程,著名学者李达、李汉俊等先后在此讲授社会学课程。随后,设立社会学专业。1979年后,武汉大学是率先恢复社会学教学和重建社会学专业的高校之一。2005年10月社会学系独立建制,成为学校的直属系。
社会学系现有2个本科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3个硕士点(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1个博士点(社会学),其中社会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三个研究机构(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发展研究所),并建有图书资料室以及实验室。
社会学系与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港台地区20余个学术机构和办学实体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或合作办学关系,在深圳、云南等地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先后主持和承担了40余项国家及湖北省的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已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2006年有2名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本科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均按社会学类专业大类招生。
学院网址:http://shxx.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3860
电子信箱:wangh110698@263.net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政治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一度成为全国政治学重镇。50年代,时任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主持成立政治理论教研室,成为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治学科发展的起点。改革开放以后,学院先后于1984年、1986年在全国首批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本科生专业。1992年武汉大学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时设政治学系、政治理论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2003年8月,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合并成立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学科涵盖面广,学术平台优越。涵盖政治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心理学等学科,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4个湖北省重点二级学科。2个“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985工程”二期拓展项目,2个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15个博士点、18个硕士点、6个普通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排名中,学院3个一级学科均进入前十名,其中公共管理学科排名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第二。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精品课程6门。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3人(含专任教师159人),其中教授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3人)、副教授63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8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4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3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人员2人。
学院拥有4个现代化的MPA案例教学实验室,资料室藏书约16万册、中外期刊数万册,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近300台(套)计算机及网络交换设备,能同步进行计算机基础课及电子政务、社会调查与统计等专业课实验。
学院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已与美、法、日、韩以及香港地区的一些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换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合作关系,多次选派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并接受了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学生和日、韩、印度、越、老、柬、阿富汗、亚美尼亚、喀麦隆、莱索托、中非、南非、利比亚等国的留学生。
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其中,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按政治学类专业大类招生,授法学学士学位;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按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学院网址:http://www.pspm.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260、027-68755297
电子信箱: ylh2236@126.com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1893年自强学堂创办时就有“算术门”。1913年组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之后成立了数学物理部。1923年由当时的四部改为八系时定名为数学系。2001年1月,合并组建的新武汉大学将相关学科重组成立了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院的基础数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设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还设有数学基地班,基地班实行滚动淘汰制。学生在院内可以转专业。奖学金的覆盖面达到学院学生35%以上,基地班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超过50%。近三年来,学院有六十多名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其中2001级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所在队获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2006年3月,2002级数学基地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连续三年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超过50%。
学院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联合培养数学硕士,本科生在学院读完三年,经选拔可进入由武汉大学和里尔科技大学开办的硕士联合培养项目,赴法国深造。
本科专业:数学基地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按数学类专业大类招生。
学院网址:http://math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4412
电子信箱:maths@whu.edu.cn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1893年自强学堂的“格致门”。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桂质廷、张承修、李国鼎、周如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经过近八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涵盖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四个学科门类、我国最有影响的物理院系之一。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00人,其中有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4位珞珈特聘教授,11位跨(新)世纪优秀青年人才,24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有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学院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与法国里昂一大联合培养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班学生。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已培养了3000多名高素质人才。其中800多人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其它欧洲一些国家的著名学府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IBM、Bell等国际著名公司工作。近几届毕业生中有60%多的学生在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学院学风优良,是武汉大学学生学风建设特色基地。
本科专业:物理学基地班、物理学类(含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材料物理(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院网址:http://physic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997
电子信箱:whuphy@163.com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炼铁厂创办的化学学堂。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
建系以来,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曾昭抡院士曾在此任教,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14位出自武汉大学化学学院。
学院汇集了一大批知名学者,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特聘教授2人,珞珈学者4人,教授62人,博士生导师70人,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涉及新材料、能源化学、国防化学和生命中的化学问题等领域,承担有“973”、“863”等重大项目以及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以及“985工程”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并积极推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学院发表的国际三大索引论文数处于全国化学院系前列。
学院注重本科教学,5门骨干基础课程中3门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示范课程。化学专业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本科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学院建有武汉大学学生科技创新特色基地,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显著特色。
本科专业:化学基地班、化学类(含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
学院网址:http://www.chem.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702、68752322
电子信箱:xsgz@whu.edu.cn
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建校之初就设有培养生物学人才的格致学部,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生命科学学院现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95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珞珈学者5人,教授51人(含博士生导师47人),副教授28人,高级工程师14人。现设六系、两中心、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站。此外,还有特色鲜明的动植物标本馆。
学院拥有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一流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条件,包括质谱分析仪、电子显微镜、蛋白质互作分析仪、微量热分析仪、超速离心机等大型仪器。拥有2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与教学大楼,建有全国高校中第一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细胞和微生物材料保存量亚洲第一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学院是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齐全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以及资料室、微机室全天为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的业余科研和毕业论文提供全方位支持。学生经过本科期间严格的基础理论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为宽广的学科知识背景及扎实的专业实验技能。大量毕业生到国外学习深造,近年一批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已成为国内知名学者。
本科专业:生物学基地班、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学院网址:http://bio.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734
电子信箱:history506@163.com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涵盖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4个一级学科的综合性学院,拥有和共享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211工程”建设学科1个、“985工程”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个。
学院现有教授28人(含博士生导师22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8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际制图大会地图杰出作品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学院从2004年起与荷兰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ITC)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从2006年起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资源环境类专业本硕连读研究生,2008年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本科生2+2联合培养计划。同时还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合作。目前,学院正在推进与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本科生2+2联合培养计划。
本科教学成绩突出,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4人次、一等奖5人次;多人次、多篇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论文一等奖。学院连续两年获得武汉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
结合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也颇具影响,获得武汉大学唯一的“社会实践特色基地”。学生社团“绿舟环保协会”从2003年起,连续六年竞标成功,参加了全国“湿地使者”大型环保科考活动,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学生曾当选联合国青年联合会顾问。学院辩论队于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武汉大学辩论赛总冠军。学院还获得2007、2008年武汉大学“红旗团委”的殊荣,2008年获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许多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迅速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骨干,深受社会认同和好评。
本科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基地班。
学院网址:http://sre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284,68778296
电子信箱:ress@whu.edu.cn
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水电学院成立于1952年,是享誉国内外的培养水利水电高级人才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同行中稳居前三强。
现有专任教师159人,其中教授63人、副教授63人。教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54人。
拥有水利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具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8个。
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参与了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等国内几乎所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近五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际节水奖及省部科技进步奖62项。
学院对外交流广泛。与美国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怀俄明州立大学、瑞士皇家理工学院、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国际水管理研究院、国际水稻研究所、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学者互访、互派留学生、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平均有教师30多人次出国讲学、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50余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
学院的4个本科专业在全国高校中一直稳居前两名,在国内水利水电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毕业生供不应求,大多数在流域机构及省部级设计、研究、施工和管理部门工作,每届毕业生中有近40%的学生被保送或考取到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本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均按水利类专业大类招生。
学院网址:http://sdsy.whu.edu.cn/sdxy
联系电话:027-68774371
电子邮箱:likun@whu.edu.cn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始建于1959年,被誉为我国电力工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电气工程学院已具有雄厚的实力、合理的规模和鲜明的特色,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居于前列。学院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双聘院士4人,专职教授29人(含博导24人)、副教授32人,中青年教师基本上具有博士学位,近10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院聘请了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以及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和科研院所的一大批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近三年,学院获得科研经费近7000万元,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和服务项目10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专利20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300余篇。100多项科研成果被采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学生在国家各级竞赛中屡获大奖,曾获“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工数模大赛等竞赛一等奖多项。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一直都很高,2008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多在国家电力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就业。
从2006年起,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办了3.5+1.5本硕联合培养教育项目,前三年半在武汉大学学习,后一年半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毕业可获得武汉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南洋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本科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学院网址:http://see.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2329
电子信箱:whdxlhb@163.com
动力与机械学院
动力与机械学院是以能源动力工程学科群为基础,由动力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材料工程、水质工程等五个系组成的工科学院。学院办学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尤其水利电力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500余人,其中硕士生220余人,工程硕士380余人,博士生70余人;专任教师127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54人。教授中博士生导师2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人,珞珈学者讲座教授1人,此外还外聘国内外兼职和客座教授30余人。
学院有4个工学博士点、12个工学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点、7个本科专业,专业面覆盖6个一级学科。
学院拥有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流体机械与动力工程装备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综合工程训练2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211”工程“九五”重点学科“发电厂动力工程及自动化”、“十五”重点学科“现代电力生产与电力系统”、三期重点学科“发电厂与电网安全经济清洁运行”及“985”工程二期拓展平台“先进能源发电技术及电力安全”等建设项目。
近5年,学院先后获国家专利74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项,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973项目等科研项目和课题114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900余篇。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及实践活动中,先后取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中南地区港澳特区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制造大赛一等奖、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一等奖、“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 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8强,同时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竞赛中获三等奖,HONDA全国节能竞技大赛中也获较好成绩。学院毕业生因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学院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南非及香港、台湾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与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先后与五大发电集团、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长江电力集团、五矿集团、武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本科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水质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其中,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按材料类专业大类招生。
联系电话:027—68772246
传真:027—68772272
电子邮箱:powmech@whu.edu.cn
城市设计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依托武汉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深厚人文底蕴以及多学科综合支撑体系,在专业上独具特色与优势。
学院现有教师106人,教学管理人员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4人,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UIA(国际建协)高级研究员1名,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院现有1个工学博士点,8个工学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专职教师10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2人,教授中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6人;有以张在元院长为首的多位在欧美日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教授和学术骨干。
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在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辅助城市规划方面,被国内同行认定为是开辟了城市规划专业的新的办学方向;工业设计专业瞄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发展与开拓,在国内高校同专业中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院办学及科研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合作成果显著。学院与荷兰地理信息科学与对地观测学院合作二十余年,并与法国、韩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了联合教学及科研合作。同时,学院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会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2005年以来,学院的学生22人次在11项国际竞赛中获奖,其中包括国际建筑师协会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 2007年全国大学生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学生还在国内各种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
2006年暑期,学院组织、选拔学生参加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主办的“中国轮廓”考察纵队,行进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从历史渊源、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人文社会、观光旅游、民族风情等多重视角考察了祖国边境沿线城市、集镇、村庄聚落与要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中国国境线的地理加建筑与城镇体系所进行的考察,此壮举令世人瞩目。
本科专业:建筑学(五年制)、城市规划(五年制)、工业设计、艺术设计。
学院网址:http://sud.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3887、68772048
电子邮箱:wind196@163.com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岩土与道桥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市政工程系(含给水排水工程实验室)、工程力学系、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结构实验中心,其中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有教职工146人,其中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0人)、副教授39人、讲师25人。聘请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珞珈学者讲座教授1人。本科生近12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18人。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7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于1999年、2004年两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学院获各类教学成果奖60项。“理论力学”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和“土力学”课程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2004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9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7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68篇;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9项。
学院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均派出部分教师出国进修或开展科研合作,并接纳大批国内外和港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访问、讲学。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院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模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结构设计大赛等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届毕业生出国、推免研究生和考取研究生比例达到40%以上。到2008年年底,学院已经为社会培养本科生4900余人,博士、硕士870余人。学院毕业生一直呈现出供不应求、就业质量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的良好局面。近5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稳居学校前列。
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学院网址:http://civ.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2236、68775110
电子信箱:ydeng@whu.edu.cn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原武汉大学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院系之一。
学院现有教职工153人,其中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20名,副教授41名,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多名。学院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有6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武汉大学省级应急服务支撑单位等教学科研基地。一座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计算机科学大楼将于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学院在复杂数据管理、智能计算、可信计算、软件工程、网络与多媒体软件等研究方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整体科研实力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前列。学院对外交流活跃,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有着经常性的学术和人员交流。
学院培养了以IT行业十大精英之一、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雷军为代表的众多优秀毕业生。学生连续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比赛中摘金夺银。学生黄来女先后被授予“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和2007年“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荣誉称号。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特色专业。学院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哈尔滨等地与多家著名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
学院网址:http://c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835、68778227
电子邮箱:
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现有教师128人,其中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31人)、副教授45人;有博士点5个,硕士点11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地球物理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无线电物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4个(无线电物理、空间物理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近几年来,学院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国防重点项目等500余项,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或先进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以及专利近百项。
学院始终坚持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验、重能力”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近几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研究生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竞赛等重要比赛中,学院参赛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各类大型竞赛中获国家奖百余项,获奖项数居全国同类院校前茅。
本科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院网址:http://e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460
电子信箱:wsx@eis.whu.edu.cn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集遥感、测绘、空间信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和工程类学院。自1956年来,经过当代中国测绘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王之卓院士和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等专家、学者50余年的辛勤耕耘,遥感学科已成为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教授26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25人。学院有1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以及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摄影测量与遥感是教育部审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该学科被评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十五”期间,学院共获得国家专利9项,完成国家各类科研项目3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检索16篇、EI检索115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8项。学院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建立了联系。
学院重视本科生培养,院士、长江学者、珞珈特聘教授等都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本科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等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遥感科学与技术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工程本科品牌专业,并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荣获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同时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已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了“2+2”双学位本科生国际合作项目,与德国、新加坡、美国等大学也开展了学生国际交流。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遥感青年辩论赛”、“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等大型活动和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调整以及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逐年增大,就业前景广阔。
本科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学院网址:http://rsg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199、68778115
电子邮箱:wanghua001_9@163.com
测绘学院
测绘学院始建于1956年,已成为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基地和测绘精英的摇篮,享有“中国测绘教育之都”之盛誉。
学院始终按照“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服务于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重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测绘事业的领军人物。
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30人。
学院拥有高水平科研基地。现有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家信息化测绘人才培模式创新实验区,还设有国际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IGS)永久性卫星跟踪站和GPS差分基准站、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近几年承担863高科技计划项目等394项,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有11项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余个软件获著作权登记证书。
学院开辟了实践教学基地,设立了专项基金对大学生业余科研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英语学习予以资助,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同时,还设立了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创业优秀学生奖等多项奖学金。毕业生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等特点,毕业生就业率高。
本科专业: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
学院网址:http://www.sgg.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811、87886686
电子邮箱: rjzhang@sgg.whu.edu.cn
国际软件学院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是教育部、国家计委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旨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化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学院按国际通行办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实施社会化的管理。
学院现有2个博士点和3个硕士点。有专兼职教师90余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18人、高级软件工程师14人,教授中有两院院士2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学院具有设备一流的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配有高性能服务器和计算机设备,拥有完备的实验与科研教学设施和软件,专线接入长城宽带网和校园网,设备与网络对学生全天免费开放。
学院走教育国际化的道路:聘请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著名大学以及Microsoft、IBM等公司的著名教授、专家在本院授课、讲座,已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美国东密歇根大学、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印度迈索尔大学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含实验软件)、教师培训以及学生实习等方面展开合作,为学生提供国外深造及学习的机会。学院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全校率先实行了第三学期制,通过和微软、IBM、东软、中软等著名软件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工程化技术培训和项目实战培训,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建立多家联合培养或实习基地,采用与企业共建课程和实习基地的形式,强化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习和毕业设计。学院专业课程中有较高比例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主要专业课引进了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优秀原版教材。学院重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学生开设了英语强化课程。
同时,学院引进了IBM公司的DB2、Websphere,Microsoft公司的MCSD、MCDBA、MCSE,SUN公司的Java,Adobe公司的Photoshop,Oracle公司的OCP、DBA,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Autodesk公司的Maya,和Cisco公司的CCNA、CCNP等认证课程,供学生选修并计入学分,鼓励学生在获得学位的同时,获得世界一流软件公司的认证资格。
本科专业: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备注:
1、本学院各专业大学一、二年级学费标准与信息类其他专业收费标准相同;三、四年级按办学成本收费,学费标准为15000元/人年。
2、本学院各专业毕业生须具有国家英语六级(CET-6)425分以上或其它相应外语考试同等水平方能获得学位。
学院网址:http:// www.is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100
电子邮箱:ruanjzs@whu.edu.cn
印刷与包装系
印刷与包装系是武汉大学的直属系。1956年开始设置印刷专业课程,1983年设置印刷工程本科专业,1993年增设包装工程专业,现有图像传播工程、包装与环境工程、制浆与造纸工程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图像传播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
印刷与包装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4名,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1名,讲师、实验师19名。同时,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担任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印刷与包装系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知名大学以及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等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实施了交换学生学习计划;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实施了联合培养中德印刷与媒体技术硕士研究生计划。
印刷与包装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先后在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地与深圳星光集团、广东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等2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印刷与包装系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中国印刷高校助学联盟、柯达、深圳大公、香港昌兴等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在系里设立了专项奖、助学金,学生每年获奖面可达60%以上。毕业生就业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10以上,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本科专业:印刷工程(图像传播工程方向)、包装工程。
学院网址:http://pp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434
电子邮箱:yinshzs@whu.edu.cn
医学部
医学部下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HOPE护理学院;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3所附属医院,以及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1125名教职工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博士生导师16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珞珈特聘教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医德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中国医师奖2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人。
医学部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口腔基础医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内科学<心血管病>),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2个一级学科和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医学检验、药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等6个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项目和“985”二期扩企项目4项。拥有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
医学部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口腔医学),牙体牙髓病学、口腔生物学2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免疫学),药理学、卫生学、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口腔颌面外科学、预防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等9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ABLS-3实验室是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并建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有口腔医学仿真实验室、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药学开放实验中心等教学实验中心。
医学部重视国际联合办学。武汉大学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共同创立HOPE护理学院,聘请在国际护理学界享有很高知名度的Marcia博士任院长,2008年,Marcia博士被授予中国政府“国际友谊奖”奖章;武汉大学和法国南锡大学共同创办中法医学实验班(七年制),已选送57名学生到法国学习;选派了32名学生到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医学部注重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鼓励本科生参加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每年有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得到支持。本科生创业团队曾获“挑战杯”中国大学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一项、银奖一项。2篇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医学部本科专业有:临床医学(八年)、临床医学(七年)、临床医学(五年)、口腔医学(八年)、口腔医学(七年)、口腔医学(五年)、医学检验(五年)、预防医学(五年)、护理学(四年)、药学(四年)。
医学部 咨询电话:027-68759364 网址http://wsm.whu.edu.cn/index.asp |
招生专业(学制) |
咨询学院 |
学院咨询电话 |
学院网址 |
临床医学(八年、七年、五年)
医学检验(五年) |
基础医学院 |
027-68759311 |
http://wsm.whu.edu.cn |
第一临床学院 |
027-88041911-8454 |
http://www.rmhospital.com |
第二临床学院 |
027-67813040 |
http://www.znhospital.cn |
预防医学(五年) |
公共卫生学院 |
027-68758648 |
http:// www .whuggws.net |
口腔医学(八年、七年、五年) |
口腔医学院 |
027-87646302 |
http://www.whuss.com |
护理学(四年) |
HOPE护理学院 |
027-68758747 |
http://nursing.whu.edu.cn |
药学(四年) |
药学院 |
027-68754949 |
http://www.pharmacy.whu.edu.cn |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医学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25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13人,博士生导师41人,其中包括长江学者、珞珈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和享有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多位教师获得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孺子牛”金奖、女青年科学家提名奖和国务院“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基础医学院拥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省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药理学为二级学科)。基础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免疫学系、病原生物学系、药理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理学系、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医学遗传学系等8个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医学生物结构实验中心(省级重点)、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
学院承担临床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口腔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护理学、医学检验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留学生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医学基础课教学任务。
学院网址:http://wsm.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9311
电子邮箱:bms@whu.edu.cn
第一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第一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暨湖北省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现有教职员工21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含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424人,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博士生导师58人,硕士生导师171人;10名院士及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本院兼职和客座教授。
全院设有59个临床医技科室,实际开放病床1630张,配备有各类齐全的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年均门诊量120万人次,住院病人4.5万人次以上,手术2.5万台以上;医疗服务范围辐射国内32个省(市)乃至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学院设有24个教研室。内科学、外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医学检验、肿瘤学等5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各个临床学科均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家人事部设立的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心血管内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及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卫生部介入诊疗培训中心。内科学、外科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精神科等14个专业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临床病毒实验室为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中药药剂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病学实验室、消化病学实验室分别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内科、眼科分别为湖北省医学临床研究中心。
学院承担部分临床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学生、留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临床医学教学任务以及临床药学的本科生、研究生的部分教学任务。
学院网址:http://rmhospital.com
联系电话: 027-88041911-8454
电子邮箱:dylcxyjb@163.com
第二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第二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1458名在职职工中,有高级职称者389人,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有271人,20余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3人,全国医德楷模、“感动中国人物”桂希恩教授为其优秀代表。近年来,医院与美、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医院有着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特别是与法国南锡大学人员交流与技术合作日趋频繁。
医院现有编制床位1200张,建有2500平方米医学科学研究中心,设有42个临床医技科室和专业,21个教研室,其中肿瘤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显微外科、泌尿外科男科学为武汉大学重点学科,消化内科和检验科是医院重点学科。医院设有中法肝胆疾病研究院、肿瘤研究所、显微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男科学研究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心、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心、肛肠疾病研究中心、临床基因诊断中心、老年病研究所、湖北省血栓与止血中心和基因诊断中心、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等。有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和临床检验诊断学、耳鼻喉科学五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承担部分临床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学生、留学生以及硕士生、博士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临床医学教学任务。
学院网址:http://www.znhospital.cn
联系电话:027-67813040
电子邮箱:Zhangying195801@163.com
口腔医学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口腔医学院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院和重要的口腔医学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口腔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口腔基础医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口腔基础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口腔临床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口腔医学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牙体牙髓病学”和“口腔生物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口腔颌面外科学”、“预防口腔医学”和“口腔修复学”为省级精品课程,还有多门校级精品课程和名牌课程。
学院现有教师195人,其中教授(含主任医师)59人,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84人,博士生导师14人。口腔内科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教授学者。他们把握国际口腔研究最新进展和领先技术,利用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和诊疗设备,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行双语教学、PBL教学模式,建立“教室-实验室-实习医院-社区-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口腔医学人才。
学院先后与美国、荷兰、丹麦、日本、泰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学院每年选拔优秀的本科学生进行国内外交流和参加国际口腔领域的会议或论坛,开拓视野,享受“第二校园”经历。目前,口腔医学专业的大批学生已经遍布海内外,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承担口腔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学生、留学生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临床医学教学任务。
学院网址:http://www.whuss.com
联系电话:027-87686104、87686188
电子邮箱:kqjb@163.com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是武汉大学合校后新成立的学院,主要从事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与管理。学院现有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等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拥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5人。67%的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88%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7%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学院还聘有兼职教授11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能力强。学院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有供学生实习用的分析测试仪器和较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有省级精品课程“卫生学”,武汉大学名牌课程“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教研室被列入教育部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分室。
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入学后就可选择学院教授及用人单位知名人士作为导师,以尽早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学院现有来自三个国家的留学生。采取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签订了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的全面合作计划。除双方互派教师交流授课、学习外,还签订了短期本科生交换计划,每年暑期进行双方学生交换学习,本科学习期间优秀者可直接送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费用全部由美方资助。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等部委科研项目,并与美国、欧洲等国际上许多知名大学的相关学院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承担着相应的科研协作课题。学生可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
学院承担着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任务和医学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任务。
学院网址:http://www.whuggws.net
联系电话:027--68758648
电子邮箱:huacaixiong@163.com
药学院
药学院下设生物技术制药系、药物化学系、药物分析学系、药剂学系、药理学系和药学实验中心6个教学单位。拥有微生物及生化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药理学和中药学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生招生主要在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方向。学院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德国WUPPERTAL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多方位合作关系。
学院现有教师53人,其中正、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8人,85%的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先后聘请了德国WUPPERTAL大学ALTENBACH等著名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院注重学生素质教育,鼓励创新思维,倡导特色学习,提供实践机会。近年先后建立了庐山植物园、五峰县山区野生植物园、罗田县野外实习基地,以及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北京302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海特生物制药公司等多家实习和实践基地。
建院以来各届毕业生的学位授予率、考研录取率、就业率等均一直处于全校前列,优质的本科培养环境和办学特色已经形成。
学院承担药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任务。
本科专业:药学
学院网址:http//www.pharmacy.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4949、68752339、68754212
电子信箱:colpharm@whu.edu.cn
HOPE护理学院
HOPE护理学院是武汉大学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共同创立的中国护理学界第一所国际合作的教育机构。学院与美国、挪威、法国、芬兰、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目前学院有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副主任护师13人,讲师4人,主管护师21人。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者18人,占教师比例100%。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在世界健康基金会的支持下,聘请了美国著名护理教育专家Marcia Petrini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护理学及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为院长,这是我国护理学院首位外籍院长。学院还聘请护理专家Mayi Kondo Sato CV和Hujie任兼职教授,并且引进了香港和新加坡护理博士和硕士。
2003年以来,护理学院在Marcia Petrini院长的指导下,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本科护理教育体制实行全面改革,学制由5年改为4年。在管理模式上,由医院管理转向大学管理;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技能人才向培养高等护理专业人才改革;在课程设置上,优化重组了医学基础课程,增加了人文社科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的比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概念式教学,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步式教学模式运用于临床实习。
学院目前已开办护理学专业硕士课程,并于200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至5年内,将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集博士生、硕士生教育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高水准的高层次护理教育体系。
学院承担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任务。
学院网址:http://nursing.whu.edu.cn
联系电话:027- 68758747
电子邮箱:yuliping@whu.edu.cn
八、附录
1.武汉大学近三年在各省录取分数统计表
参见武汉大学招生就业信息网,网址:http://www.aoff.whu.edu.cn
2.武汉大学2008年各专业在湖北省录取分数统计表
科 类 |
专业名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平均分 |
理工类 |
哲学基地班 |
630 |
599 |
604.43 |
理工类 |
心理学 |
612 |
610 |
610.67 |
理工类 |
新闻传播学类 |
624 |
617 |
620.40 |
理工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622 |
617 |
618.75 |
理工类 |
电子商务 |
617 |
615 |
616.00 |
理工类 |
经济学类 |
642 |
632 |
635.94 |
理工类 |
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 |
648 |
643 |
645.25 |
理工类 |
金融工程 |
642 |
635 |
637.38 |
理工类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628 |
620 |
623.60 |
理工类 |
工商管理类 |
640 |
628 |
631.67 |
理工类 |
法学 |
619 |
613 |
615.20 |
理工类 |
社会学类 |
610 |
608 |
609.00 |
理工类 |
公共管理类 |
620 |
609 |
615.43 |
理工类 |
数学类 |
626 |
609 |
616.06 |
理工类 |
数学基地班 |
639 |
613 |
623.63 |
理工类 |
统计学 |
616 |
603 |
607.17 |
理工类 |
物理学(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 |
640 |
605 |
618.54 |
理工类 |
物理学类 |
626 |
616 |
620.75 |
理工类 |
物理学基地班 |
641 |
610 |
624.29 |
理工类 |
材料物理(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 |
627 |
611 |
617.09 |
理工类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634 |
603 |
609.75 |
理工类 |
化学基地班 |
632 |
618 |
623.50 |
理工类 |
化学类 |
624 |
601 |
608.30 |
理工类 |
生物学基地班 |
654 |
608 |
630.04 |
理工类 |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
649 |
626 |
635.86 |
理工类 |
地理科学基地班 |
611 |
597 |
601.20 |
理工类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609 |
597 |
602.14 |
理工类 |
地理信息系统 |
621 |
597 |
600.31 |
理工类 |
环境科学 |
613 |
599 |
605.00 |
理工类 |
环境工程 |
615 |
598 |
602.83 |
理工类 |
土地资源管理 |
606 |
597 |
599.75 |
理工类 |
水利类 |
641 |
597 |
603.32 |
理工类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
635 |
606 |
612.35 |
理工类 |
材料类 |
613 |
600 |
605.05 |
理工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643 |
608 |
616.74 |
理工类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638 |
604 |
616.00 |
理工类 |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
624 |
604 |
610.30 |
理工类 |
自动化 |
617 |
601 |
606.68 |
理工类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602 |
597 |
598.43 |
理工类 |
工业设计 |
609 |
602 |
605.86 |
理工类 |
建筑学 |
616 |
601 |
607.17 |
理工类 |
城市规划 |
613 |
599 |
604.33 |
理工类 |
土木工程 |
636 |
599 |
605.20 |
理工类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609 |
597 |
600.44 |
理工类 |
工程力学 |
634 |
598 |
603.00 |
理工类 |
信息安全 |
631 |
609 |
618.85 |
理工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634 |
599 |
605.49 |
理工类 |
电子信息科学类 |
630 |
605 |
612.88 |
理工类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627 |
607 |
613.82 |
理工类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615 |
600 |
603.80 |
理工类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642 |
607 |
615.15 |
理工类 |
地球物理学 |
620 |
599 |
607.64 |
理工类 |
测绘工程 |
639 |
597 |
603.32 |
理工类 |
软件工程 |
641 |
597 |
603.11 |
理工类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611 |
601 |
604.27 |
理工类 |
包装工程 |
604 |
600 |
601.23 |
理工类 |
印刷工程(图像传播工程方向) |
636 |
600 |
605.18 |
理工类 |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临床医学) |
616 |
597 |
602.17 |
理工类 |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医学检验) |
607 |
597 |
598.00 |
理工类 |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预防医学) |
615 |
597 |
599.44 |
理工类 |
临床医学(八年) |
631 |
609 |
615.00 |
理工类 |
口腔医学(八年) |
641 |
641 |
641.00 |
理工类 |
口腔医学(五年) |
615 |
598 |
604.43 |
理工类 |
护理学(降分) |
593 |
548 |
563.33 |
理工类 |
护理学(征集) |
594 |
570 |
579.76 |
理工类 |
药学 |
608 |
597 |
599.68 |
文史类 |
汉语言文学 |
586 |
573 |
577.60 |
文史类 |
人文科学试验班 |
593 |
573 |
581.55 |
文史类 |
对外汉语 |
592 |
579 |
583.08 |
文史类 |
历史学基地班 |
595 |
573 |
576.89 |
文史类 |
哲学基地班 |
589 |
573 |
580.00 |
文史类 |
心理学 |
581 |
577 |
579.33 |
文史类 |
戏剧影视文学 |
577 |
574 |
575.40 |
文史类 |
英语 |
601 |
580 |
587.36 |
文史类 |
新闻传播学类 |
592 |
580 |
585.43 |
文史类 |
编辑出版学 |
579 |
577 |
578.57 |
文史类 |
图书馆学 |
585 |
573 |
576.20 |
文史类 |
档案学 |
582 |
573 |
576.91 |
文史类 |
经济学类 |
604 |
592 |
595.59 |
文史类 |
工商管理类 |
603 |
580 |
585.60 |
文史类 |
法学 |
605 |
573 |
582.44 |
文史类 |
社会学类 |
600 |
573 |
580.89 |
文史类 |
政治学类 |
586 |
573 |
578.38 |
文史类 |
公共管理类 |
590 |
577 |
581.91 |
文史类 |
艺术设计 |
591 |
575 |
580.29 |
文史类 |
护理学(降分) |
552 |
532 |
539.00 |
友情提示:①、上述统计不包括国防生、艺术类、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自主选拔录取、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生、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保送生、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考试、第二学士学位生、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
②以上以投档成绩统计。
③除湖北省外,各专业录取人数有限,分数仅供参考。
3.武汉大学2009年招生来源计划表
详见http://xsjy.whu.edu.cn/zsjh/
4. 武汉大学校园开放日
200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武汉大学举办了首届校园开放日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校园开放日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招生咨询、校内参观、名师讲座、专题展览等,每次都吸引了全国数万名考生和家长前来参观、咨询。
2009年,武汉大学将采取集中与日常开放相结合的形式,继续举办校园开放日。集中开放将于6月10日8:30-15:00(中午不休息)进行,继续邀请数十家国内知名高校参加,届时,还将举办网上开放日活动,敬请关注。
校园开放日不仅是社会各界认识、了解武汉大学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且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进行高考招生咨询的一个重要渠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高考结束以后,考生和家长可以放松的心情来“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的武汉大学赏校园之美、解填报高考志愿之惑。
5.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及各省级招办网址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及各省级招办网址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 http://gaokao.chsi.com.cn/ |
各省级招办网址 |
地区 |
联系地址 |
网址 |
北京 |
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 |
www.bjeea.cn |
上海 |
上海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 |
www.shmeea.com.cn |
广东 |
广州市中山大道69号 |
www.stegd.edu.cn |
山东 |
济南市佛山苑小区411号 |
www.sdzs.gov.cn |
江苏 |
江苏省南京市上海路207号 |
www.jszk.net.cn |
浙江 |
杭州市文晖路321号 |
gk.zjedu.org |
湖北 |
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 |
zsxx.e21.edu.cn |
四川 |
成都市学道街42号 |
www.zk789.net |
天津 |
天津市河西区宾水道47号 |
www.zhaokao.net |
陕西 |
西安市含光北路40号 |
www.sneac.edu.cn |
海南 |
海南省海口市流芳路14号 |
ea.hainan.gov.cn |
青海 |
西宁市五四西路33号 |
www.qhzk.com |
宁夏 |
宁夏银川市新华东街19号 |
www.nxks.nx.edu.cn |
甘肃 |
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321号 |
www.gszs.edu.cn |
西藏 |
拉萨市北京中路49号 |
www.xzzsks.com.cn |
河北 |
石家庄市红旗大街299号 |
www.hebeea.edu.cn, gaokaohb.com |
辽宁 |
皇姑区昆山中路26号甲 |
www.lnzsks.com |
贵州 |
贵阳市浣沙路66号 |
www.gzszk.com |
河南 |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11号 |
www.heao.gov.cn |
湖南 |
长沙市车站北路138号今朝宾馆 |
www.hneao.edu.cn |
福建 |
福州市北环中路59号 |
www.fjzs.com.cn |
重庆 |
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11号 |
www.cqzk.com.cn |
吉林 |
长春市人民大6755号 |
gaokao.jledu.gov.cn,www.jlcueo.edu.cn |
安微 |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21号 |
gaokao.ahedu.gov.cn |
山西 |
太原市并州北路267号 |
www.sxkszx.cn |
江西 |
南昌市贤士路208号 |
gaokao.jxedu.gov.cn |
云南 |
昆明市学府路2号 |
www.ynzs.cn |
内蒙古 |
呼和浩特市赛汉路234号 |
www.nm.zsks.cn |
黑龙江 |
哈尔滨市黄河路69号 |
www.lzk.hl.cn |
广西 |
南宁市竹溪南路16号 |
www.gxeea.cn |
新疆 |
新疆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56号 |
www.xjzs.edu.cn |
(以上数据来源于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如有变化请以各省市招办发布最新信息为准。)
6.提高警惕 预防招生诈骗
最近几年,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不久,媒体都会披露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及家长急于获知录取结果的迫切心情,特别是利用批次分数线下和学校提档线下的考生急于求学的心理设局行骗。
这些案件往往是有人专门组织所谓的招生中介机构,收取家长费用后谎称到高校争取特批指标,最后给一张伪造的录取通知书,等家长发现已找不到收费人。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披露,近两年发生的类似案件中单个案件涉案金额最高的近2000万元,上百家长受骗,无一家长能够追回损失。
招生诈骗常见手法包括:
● 某种招生考试已经结束,招生骗子声称认识学校的人,可以追加招生名额
● 招生录取过程中,招生骗子声称认识学校的人,可以点招(戴帽招生)
● 被录取的新生开始报到,招生骗子声称因有学生没来报到,可以补招、补录,顶替名额
● 招生骗子声称可以让未被录取的学生进入大学跟读,正式录取手续以后补办理
● 把网络教育、自考等非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故意混同为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伪造高校的公函、印章、录取通知书等行骗。
我们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高校招生绝不可能有“中介机构及代理人” ,接收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无须向任何人或单位缴纳任何费用,对于所谓“招生中介机构”或“招生代理人”带给的录取通知书或是莫名收到某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时,一定要查询真伪,或向当地招生主管部门咨询。
希望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7.问卷调查表
各位同学及家长:
您好!
为了更好地向考生提供优质的招生信息服务,我们非常希望了解到您的意见和建议。您的意见是我们改进工作的依据,希望您不吝赐教,我们将会认真对待您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我们对您致以诚挚的谢意,并预祝各位考生进入理想的高校。谢谢!
1、您的个人基本信息:
性别:□男 □女
年龄:□15岁及以下 □16岁 □17岁 □18岁及以上
省市:□湖北省 □湖北省外____(请填写)
身份:□高三学生 □学生家长 □中学老师 □其他____(请填写)
2、获取《报考指南》的途径:
□网上下载打印 □武汉大学招生办索取 □招生宣传老师赠送 □中学分发 □招生咨询会领取 □其他
3、您对本《报考指南》的整体评价:
□非常好 □比较好 □一般 □需要进一步改进
4、你最希望了解到武汉大学的:
□武汉大学简介
□招生专业介绍
□人才培养特色
□科研成果
□奖学金情况
□就业情况
□校园文化生活
□院系情况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5、您对武汉大学招生宣传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邮政编码:430072
收件单位: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联系电话:027-68754231